相關(guān)附件:
梁臨,字彥良,一字仲敬,出生于沙岡涌驛?!堕_平縣地名志》記載:元大德年間(公元1297年~1307年)梁姓先遷此立村,初名“涌驛”,明洪武至嘉靖年間,村人相繼考取功名,名盛一時。明洪武十八年(公元1385年)梁姓他遷,沙岡龍?zhí)洞鍙埿凶拥瘸匈I全部房舍土地,遷居于此,改村名“沖翼”。少年時梁臨就師從著名學(xué)者羅蒙正。羅蒙正“諸史百家無不成誦”,且“大有詩名”,元代至正中期舉人。他授徒之處,是知縣沈壽創(chuàng)建的古岡書院。梁臨“英華秀發(fā)”,詩文寫得非常漂亮,為乃師所稱道。明太祖朱元璋坐穩(wěn)龍廷之后,即開科舉以選士,那是洪武三年庚戌(公元1370年)八月,考三場,初場考“經(jīng)義和四書義”第二場考“論”,第三場考“策”,中式后還要考“騎、射、書、算、律”。梁臨連闖四關(guān),得中舉人。次年,即洪武四年辛亥(公元1371年),梁臨參加會試,在吳伯宗榜上,他名列廣東中式六人之首,在隨后的殿試中,他位居第四,中了進士。江門五邑那是都是新會縣地域,明代成化十四年(公元1478年)開始,恩平、臺山、開平、鶴山才相繼析出?!稄V東府志·卷一百二十六》稱“明新會進士自臨始”,《新會縣志》(清道光二十年版,卷八)稱“明邑人進士自臨始”,“新會”也好“邑”也好,是現(xiàn)在的江門五邑,那時實際上還包括順德,因為順德在明代景泰三年(1452年)才析出。
高中進士,且為一塊頗大地方在那個朝代的首位,固然難得,可貴。但更可貴的,還在于他在科場得意之時,面對群儒和珍饈佳肴瓊漿玉液,仍能記掛著天下蒼生,愿天下蒼生能同享福祉。殿試后,在中書堂的宴會上,他賦詩《賜宴中書堂》:
鳳凰臺上宴儒臣,丞相傳宣禮意頻。
瓊漾葡萄銀甕露,金搖芍藥玉堂春。
蓬萊冠蓋天香滿,鼎鼐鹽梅道味醇。
鼓腹愧蒙天澤溥,愿推余滴惠蒸民。
此詩的結(jié)句“愿推余滴惠蒸民”就是他心系天下蒼生的感情的流露。這彌足珍貴的詩句能“翕然傳誦”,是因為它的人民性的魅力。
賜宴中書堂之后,皇帝召見,他寫有《洪武四年面圣恭賦》:
午門韶舞閱春暉,閶闔爐煙細雨時。
黃帕金盤擎虎榜,緋衣烏帽拜龍池。
身臨北極聞天語,面覲東宮見鳳姿。
每慕仙瀛今始到,壯行安敢負男兒。
他抱著盡忠職守不“負男兒”的念頭到河南,當(dāng)永城縣縣丞。他為人平和、仁義、清廉,有不凡的政績,因而擢升禮部主事。
后來,梁臨卒于禮部主事任上。他平生寫下很多詩文,結(jié)集為十卷,名《彥良集》?!秾葸z稿》及《開平縣志》(余棨謀民國二十一年主修)收錄其詩共七首,包括上文提及的兩首,其余五首是:
送別鮑通判
江風(fēng)吹浪急,送別海天長。
白石籠寒水,青山帶夕陽。
六鰲今可釣,一葦最宜航。
后夜相思處,梅開白玉堂。
客中有懷
書劍蹉跎獨蹇予,三年馬上苦馳驅(qū)。
云連故國人家少,月淡荒村客影孤。
賣賦相如歸上國,猖狂阮籍在窮途。
天涯不見傳書雁,颯颯西風(fēng)剪白蘆。
寄劉教諭(一)
六年甘苦與君同,秉節(jié)全身禍亂中。
鴻燕去留南浦闊,魚龍變化北溟通。
山田過雨瓜浮翠,江渚沉煙蓼葉紅。
雖老猶存三寸舌,獨逢四海息兵戌。
寄劉教諭(二)
孺子紛紛從鷸冠,相逢莫作腐儒看。
人間未識連鰲客,天上新除別駕官。
百藥可回雙鬢雪,千金難易寸心丹。
云林饒我渾高臥,竊學(xué)東山老謝安。
烈婦陳次安妻趙氏
君厄兇狼度不逃,妾身妾命比鴻毛。
血凝白刃千年艷,名壓青山萬古高。
故國杜鵑愁草樹,滄江精衛(wèi)怨波濤。
他年大史求遺跡,未必?zé)o人為顯褒。
我們讀這七首詩,雖是管中窺豹,但可見其思想與藝術(shù)于一斑。
成書于清代康熙二十九年,由知縣賈雒英主修的《新會縣志》“藝文·漁隱序”注云:諱臨,元探花明進士。清乾隆六年知縣王植修的《新會縣志》亦稱“臨先為元探花”。后來,《開平縣志》(包括成書于清康熙五十二年的陳志、道光三年的王志、民國二十一年的余志以及2002年出版的新志)也稱梁臨為元末探花。陳志和王志說梁臨“元至正探花及第,明初棄官,復(fù)從諸生應(yīng)舉”,余志及新編的縣志則不提“明初棄官”。
清代雍正八年廣東總督郝玉麟等監(jiān)修的《廣東通志》和清光緒五年出版的瑞麟、戴肇辰所修的《廣州府志》選舉表,只記梁臨于明洪武三年中舉人四年中進士。
清道光二十年知縣林星章主修的《新會縣志》亦不提梁臨為元探花,在卷八第23頁梁彥明傳后說:案賈志藝文漁隱序注云諱臨元探花明進士,誤也,臨字彥良,漁隱名彥明,一名一字大略相同,賈殆因此致訛耳,今不從,特別出之。
清宣統(tǒng)元年(公元1909年)張啟琛編修的《開平鄉(xiāng)土志》提及《吳匏庵文集》中有“臨竟死于胡惟庸之獄”的說法。胡惟庸由主簿知縣通判升至中書省參知政事,洪武六年~十三年任丞相,專權(quán)樹黨,后以謀逆罪被殺。十九年~二十三年,太祖又認為他有通倭通元(北元)的罪狀,窮究黨羽,牽連致死者達三萬余人,稱為“胡獄”。
梁臨墓在沖翼橋北象鼻山。沖翼原有其祠祀。上文已說過,梁姓于洪武十八年遷出沖翼,張姓遷入。至清代,梁祠頹廢,張姓不忍睹,于是集資更新,請進士許奇雋撰祠碑記。許奇雋所撰梁儀部仲敬先生祠碑記稱梁臨為“前明賜進士”,說他出身微賤而能取得高科第,躋于朝列,“數(shù)百年后,遺韻流風(fēng)猶能動鄉(xiāng)里后賢起繼絕存亡之念,君子于此又以知修名之不可已也”。